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1.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2.解放军252医院(071000)

作者简介:

何建成,男,教授,医学博士。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心力衰竭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SPSS13.0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水气凌心证、心气虚证、心脉瘀阻证。证候要素中,病位为心、肾、肺、脾、脑、肝、大肠,其中出现频率在2%以上者为心、肾、肺、脾;病性为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气逆、湿、饮、亡阳、亡阴、血虚、气滞、热、气不固、寒,其中频率在6%以上者主要有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结论:心力衰竭的发病主要在心,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血瘀、水停为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从证候要素入手对证候进行研究,无疑能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6):4-6.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 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4] 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 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5.
    [6] 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4.
    [7] 何建成,曹雪滨.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J].甘肃中医,1999,2(4):10-11.
    [8] 曹雪滨,浦斌红,胡元会.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1999,6(3):13-16.
    [9] 尹克春,吴焕林.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J].江苏中医药,2002,23(7):9-10.
    [10]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志,2006,4(2):136-138.
    [11] 姜淑琴.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l3(13):1799.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何建成,王文武,丁宏娟,曹雪滨.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2008,(1):58-60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48
  • 下载次数: 851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