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3,22(8):1-7
Abstract:
任何一个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知识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学术本质与特性。《黄帝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模式推演,以及可以预测的特质,传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之优秀基因与核心观念,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
2023,22(8):8-11
Abstract:
厥阴经表作为位置概念,因病邪不同而发病各异。厥阴表证除了包含伤寒类的寒风犯厥阴之中风表证类和寒侵厥阴之伤寒表证类外,在温病类中的证治内容更为丰富。文中以温病类为例,将仲景和温病四大家的著作中有关厥阴表证的证治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为厥阴火热表证类、伤暑表证类、伤湿表证类、伤燥表证类。
-
2023,22(8):12-14
Abstract:
根据《金匮发微》中关于妇人病的篇章以及《经方实验录》中的妇科医案,总结曹颖甫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曹颖甫认为,妇科病病因病机大多以脾虚为本、水湿为标,且水血相杂,湿瘀并见,以及津血易亏,寒热各异;并引申“水分”“血分”作为其独特的辨证理论,具体可归纳为妊娠病血少水易多、产后病水血均易少、杂病水血各不同。曹颖甫应用经方辨治妇科病的经验可为中医临床妇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和参考。
-
2023,22(8):15-18
Abstract:
熊向晖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基本发病机理,气虚血瘀证是其核心证候,运用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进行辨治,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能取得较好疗效,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
2023,22(8):19-22
Abstract:
李灿东教授临床注重整体观念,活用“五辨”思维辨治疾病,认为不寐病以“痰、火、郁、虚”为核心病机,本文将其辨治思路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期为临床实践和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
2023,22(8):23-25
Abstract:
陶红认为,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因为感受外邪,热结喉核,郁而溃脓,病机为热毒蕴结肺、胃两经。本病反复发作盖因肺气虚或肺脾两虚,以陈氏儿科“通、清、调”理论为纲,提出“通腑泻热,祛腐收敛”“清热祛邪,利咽消肿”“肺脾同调,益肺扶正”三步法,临证用药随症情化裁,应用于临床疗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
2023,22(8):26-29
Abstract:
月经源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的不足可以引起闭经。文中从肺对先天之精的作用来说明肺对月经的影响,又进一步说明了肺生理以及功能的失常导致闭经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治疗闭经 提供一个新思路。
-
2023,22(8):30-34
Abstract: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变化,瘿病的疾病谱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自1996年实行全国食盐加碘后,碘过量问题更是引起了学者对富碘中药使用的广泛关注。文中以水土环境为线索,梳理传统医学对瘿病疾病谱发展变化的认识,探究富碘中药治疗瘿病之价值在时代上的变迁,以期为现代中医防治瘿病提供一定的借鉴。【涉及引用古文的,请核对与原文是否一致,出处是否正确;参考文献请注意核对是否含有文中标示的地方所阐述的意思,参考文献标示的顺序是否正确,参考文献的信息是否正确,若引用的是同一篇文献,需合并为同一序号,请勿用不同序号进行标示】
-
2023,22(8):35-36
Abstract: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五脏痹的描述与现代医学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症状进行分析,探讨五脏痹与风湿系统疾病多系统病变间的关联性。
-
2023,22(8):37-40
Abstract:
目的 探讨调肝活血稳压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10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调肝活血稳压颗粒口服,疗程为12 w,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疗效。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6.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为84.00%,优于对照组的降压有效率68.00%(P<0.05)。结论 调肝活血稳压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临床症状及血管炎症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2023,22(8):41-43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拟倍柏方联合达泊西汀片对肝火旺盛型原发性早泄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肝火旺盛型原发性早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自拟倍柏方联合达泊西汀片治疗)和对照组(达泊西汀片治疗)各30例,治疗时间均为12 w,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国早泄指数(CIPE)评分、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5-羟色胺(5-HT)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IPE评分、IELT、5-HT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且治疗后试验组的CIPE评分、IELT及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试验组复发率为20.00%,对照组复发率为62.50%,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柏方联合达泊西汀片治疗肝火旺盛型原发性早泄,疗效显著,同时可降低复发率,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肝火旺盛型原发性早泄的良好选择。
-
2023,22(8):44-48
Abstract:
目的 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刃针疗法对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5例NT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刃针与常规针刺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参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C2-7 Cobb角、C0-2 Cobb角、C7 S、C2-7 SVA四个颈椎矢状位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3)治疗后两组ND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疼痛、生活阅读、头痛、工作、驾驶、睡眠、娱乐活动及总分等方面较对照组更低(P<0.05);(4)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刃针疗法通过松解“筋结”治疗NTCS,在改善颈椎疼痛、缓解颈胸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改善颈椎功能及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茹凯月, 仇婧玥, 宋厚盼, 隆采玲, 吴嫚婷, 吴佳, 龙荣, 曾梅艳, 袁振仪
2023,22(8):49-54
Abstract:
目的 厘清经典名方所用药材白芍的药名(包括别名)、基原、产地、药性、采收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方法 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医智库、国学大师、CNKI等数据库或网站,查阅、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资料中关于白芍的文献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白芍别名有11种之多,现临床应用中常用名只有“白芍”“白芍药”“芍药”三种。白芍的产地今多以杭、川、亳为道地产区。炮制加工多以煮制之法,毒性作用记载为无毒或有小毒。其性味归经相关记载与现代权威中药材记载差异较小。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结论 考证结果为白芍的的种植采收、炮制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
2023,22(8):55-60
Abstract:
目的 对研究地龙的中文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行分析,为地龙在医药卫生领域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iteSpace分析2002年1月—2022年7月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平台收录的地龙相关文献。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555篇;赵永烈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文文献所得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111个聚类,包含关键词量≥10的聚类有9个;突现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有32个突现词。结论 “抗癌”机制研究逐渐成为地龙研究领域的潜在热点和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和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整合、利用各自优势,推动学科发展,共同促进该领域取得发展。
-
2023,22(8):65-69
Abstract:
目的 通过部分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的整理,对中医养生类技术进行提取、归纳总结,探索各种养生技术的分布规律。方法 对《中医养生大成·第一部》收录的成书于1911年之前的涉及明确中医养生类技术具体操作方法的古籍进行中医养生类技术提取、归纳,对其成书年代、养生技术分布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共纳入养生古籍66部,其中唐代及唐以前5部,宋代7部,元代6部,明代27部,清代21部。在养生技术分类上设定一级分类2个,二级分类5个,初步囊括四级分类近50种。养生方法上,药物养生类以内服药物养生居多;非药物养生类出现频次高于药物养生类,以行为活动养生法居多,其次为精神情志养生、外部环境养生;在不同时期中,宋元时期所记载的各类养生技术出现频率较其他时期高。结论 中医养生类技术丰富多样,特别在宋元时期得到较好的记录与传播,基于养生类古籍的整理、挖掘有助于中医养生类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
2023,22(8):70-73
Abstract:
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分期辨治是一种独特的病证结合诊疗理念,西医治疗同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分期中医辨证论治取得新进展。现从证候病机、专家经验、临床研究3个方面汇总梳理有关研究,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系统化的分期诊疗思路。
2023年第22卷第8期
专家论坛
经典研究
名医精华
理论探讨
临床研究
方药研究
针灸经络
古籍研究
综述
-
2016,15(5):5-9
Abstract:
胡希恕先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重新认识《伤寒论》,因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注解,其中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认识最具代表性。本文就胡希恕先生30年间对第147条和148条的不同注解,来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
2020,19(5):19-22
Abstract:
附子粳米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揆度经典,从条文解读、药症分析、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其方证病机是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提高辨识包括仲景应用、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从证机高度全面认识附子粳米汤,扩大临床应用,合理加减化裁;以二则急危重症医案为例,表明在西医重症监护下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
2009(3):58-62
Abstract:
针灸治疗焦虑症具有可靠疗效,如何充分运用针灸治疗焦虑症成为临床和科研的重要领域。通过对近十余年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治疗方法及机理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为今后针灸治疗焦虑症提供参考。
-
2007(6):11-16
Abstract: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
2012,2(1):37-38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
2015(3):69-72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属WHO规定的现代难治病范畴。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RA治疗方面有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内服法治疗RA的状况作一综述。
-
2015(3):50-52, 63
Abstract: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以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硫糖铝混悬液、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和胃镜总有效率均无差异(P>0.05)。但对临床症状有效的患者中,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为9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镜痊愈率+显效率为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与常规西药治疗相当,但在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中,治疗组痊愈+显效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并且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耐受性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2012,2(1):39-41
Abstract:
中国与越南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详细分析,简要回顾古代中越传统医药交流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的主要特点,为新时期两国在传统医药方面进一步交流合作提供历史经验。
-
2015(6):18-21
Abstract:
总结周文泉临床应用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阴阳失和的几类病症,有多汗症、失眠、心悸、恐惧、易感冒、绝经前后诸多不适者症等,列举出每种病症的临床实例,并进行一一分析,最后对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调和阴阳法进行处方解析。
-
2006(3):21-23
Abstract:
检索统计了近十五年来龙胆泻肝汤在临床运用的疾病种类,发现龙胆泻肝汤所治病症大多为感染性疾病,或为免疫功能失调所致疾病,其可能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治疗这些疾病,进而从调节免疫机制方面对本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
2008(2):46-47
Abstract:
-
2017,16(4):9-12
Abstract: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治病用方,思考方药作用及所治病证、方药配伍及用量即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探索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证辨病,并解读案例,以此学用当归四逆汤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
2017,16(4):69-72
Abstract: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明显的优势和前景,本文根据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对其病因病机、中药内服、针灸疗法、针药结合、心理干预等研究进行综合阐述,并指出亟待改进之处。
-
2017,16(4):19-21
Abstract: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有关“急”字的16条条文进行归纳分类和探讨,认为其对中医急证的处理是后世的中医医家治疗急证的典范。
-
2017,16(4):13-15
Abstract:
本文通过运用十枣汤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无积液性胸痛等肺系疾病的疑难病案,浅谈笔者对十枣汤的使用价值、作用机理、安全性能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