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

作者简介:

杨牧祥,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观察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形态学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咳喘宁高剂量组(2.7g生药/ml)、咳喘宁低剂量组(1.35g生药/ml)、桂龙咳喘宁胶囊对照组(0.41g/kg体重),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以卵蛋白致敏并吸入激发法制备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各治疗组均从第1次哮喘激发开始(造模第3周)至处死前每天灌胃给药,激发并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回收BALF,作细胞总数浓度计数,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例;取肺组织HE染色,彩色图象分析仪测量支气管管壁厚度、平滑肌厚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以及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高、低剂量组优于桂龙咳喘宁胶囊组(P<0.05或P<0.01)。结论:咳喘宁可减轻支气管哮喘大鼠炎症反应,抑制气道重塑。

    参考文献
    [2] ,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腹腔内注射10%卵蛋白和10%氢氧化铝混合液1ml,致敏后第15天用1%卵蛋白喷雾激发大鼠哮喘发作,隔日1次,每次20min,共激发4周。以大鼠出现呼吸加快、口唇发绀、腹肌痉挛、点头呼吸及站立不稳等表现为激发成功。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进行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 1.6 指标检测及方法1.6.1 BALF细胞数目的检测经3%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颈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后,立即经气管注入Hanks液5ml 2次,轻轻按摩动物的胸部20~30s后回收BALF,回收率大于90%。BALF离心后沉淀细胞重悬于2ml Hank's液中,作细胞总数浓度计数,取部分涂片,Wright-Giemsa染色,油镜下观察,计数200个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例。 1.6.2 气道形态学观察麻醉完全后,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并参照文献
    [3] 测量大鼠气道壁的面积,并用气管内周长进行标准化。采用NYD1000型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完整支气管管腔的内周长(Pi)、管壁面积(WA)、支气管平滑肌的面积,用Pi进行标准化,分别以WA/Pi、支气管平滑肌的面积/Pi表示支气管管壁厚度、支气管平滑肌厚度。 1.7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2.1 各组大鼠BALF细胞数目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高、低剂量组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5或P<0.01)。见表1。 2.2 各组大鼠气道形态学参数的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显著降低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P<0.01);且高、低剂量组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5或P<0.01)。见表2。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杨牧祥,于文涛,徐华洲.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J].,2008,(4):58-60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06
  • 下载次数: 805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