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邪病因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250012)

作者简介:

崔文成,男,主任医师,济南中医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二届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癥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729.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6.
    [3] 汉·许慎.说文解字[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63:15.
    [4] 清·吴谦主编.医宗金鉴[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35.
    [5] 崔文成.毒在温病发病中的意义[J].中医杂志,1991,(1):11.
    [6] 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7] 崔文成.甘温除热法管见[J].中医杂志,1994,(8):462.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崔文成.毒邪病因论[J].,2008,(5):25-28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54
  • 下载次数: 864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