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检索刘完素所作之8部医著,扼要考辨其中所论“君火、相火”“阳火、阴火”“水火既济”“火极似水”“火极似水”“水智火愚”“水善火恶”“情志所伤,皆属火”“小心、命门”等10组涉“火”术语,以探究其所论之“火”的学术内涵及其医学意义。
刘完素是中医理论中“主火学派”的先驱,在其所作之8部医著中有其独到而特殊的论“火”视角。笔者仅就今人较难理解,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10组涉“火”术语予以考辨,以探究其所论之“火”的学术内涵及其医学意义。
无论是六气中的“主气”,还是“客气”中的“司天”“在泉”及左右“四间气”,抑或“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刘完素均沿用了“少阴君火热气”与“少阳相火暑气”的内涵。例如《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在论及六气司天时云:“少阴君火司化于子午,其气暄暑……少阳相火司化于寅申,其气炎热。”在论及在泉时言:“癸酉、癸卯,火运,下加少阴火。癸亥、癸巳,火运,下加少阳火。然六十年中,凡此六岁,谓之同岁会,亦与岁会之化同也。”在论及主气中的“君火、相火”时谓:“春分日交二之气,少阴君火为主,三月、四月之分也。小满日交三之气,少阳相火为主,五月、六月之分,畏热炎火也。”又如“假令癸丑年……子少阴君火,二之气,丑太阴湿土,三之气,寅少阳相火”。再如“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
刘完素将六气中的“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引申为人体脏腑经脉的相关理论,如“少阴君火,热之化也。足少阴肾,手少阴心也。少阴君火,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少阳热化,相火之气也,三焦经也”(《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元相胜复篇》)即是其例。此处,其将原本标记热气、暑气的“少阴”“少阳”符号,转化为脏腑经脉中的“心、肾”与“三焦、心包”,并作为热淫所胜致病、暑淫所胜致病的病机定位依据。
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气变用篇》中,无论是“六气”理论中的“主气”“客气”(如“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及左右“四间气”),还是“运气合治”中的“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等内容,刘完素均能全面而准确地应用“子午少阴君火”(热气)与“寅申少阳相火”(暑气,又称“畏火”)。
由于心、肾的经脉均以“少阴”命名,故刘完素在论述相关医学内容时,直接以“少阴君火”指代心、肾的病机。如《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元相胜复篇》云:“少阴所致……衄衊血污也。少阴君火,热之化也。足少阴肾,手少阴心也。”再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悲笑谵妄,衄衊血污,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病气、病机之所在)也。”
基于“少阴火为君主,余皆为臣”的理念,刘完素提出“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以言其右肾命门属火而不属水也。或云:既云命门属相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通明形气篇》)。此论述当为“肾主相火”理论的源头。
刘完素在其8部医著中论及的“心火”术语,除前文所述内容外,还具有以下内涵。
如“喜为心火之志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再如“五脏补泻……心火甘泻咸补”(《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步气候变用篇》);“夫人之始生者……始于肾水而终于心火,以生其胜己也……然腑为阳,故始于小肠火,而终于膀胱水也,以生其己胜矣”(《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通明形气篇》)。此类例句中的“心火”,与“肾水”“小肠火”“膀胱水”等,均属脏腑的五行属性归类。此外,如“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阳气,则心火及脾土自甚”(《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以及“心火主于热”“喜为心火之志”“心火热则多言”“羞惭者心火之化也”“戏弄之骂,亦心火之用也”等表述,均指此义。刘完素亦将此义的“心火”表述为“心者,火也”“心为君火”“心属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例如“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又如“月事不来,先服降心火之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宣明方论·热门》);再如“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三消论》)。上述例句中的“心火”,均指心之火热偏盛的病机,即心之“实火”。
即因心肾阴虚、阴不制阳而引起的“虚火、虚热”。如“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三消论》)。此处“心火”具有双重内涵:既指属性为“火”的心脏(消渴病的定位),亦指该病的病机为“心”之“虚火”(消渴病的定性)。
刘完素又表达为“上焦心火”,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的缘故,故此有“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三消论》)的临证治疗经验。
刘完素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地万物皆分阴阳”的观念,提出了“阳火”与“阴火”的概念。
刘完素分别在《三消论》和《伤寒直格》中有“阳火”之论,其义有以下三类。①人体正气术语:指胃阳、胃之阳气,具有温煦中焦、助胃腐熟消化饮食的机能。如“假若胃冷为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三消论》)。此处“阳火”特指胃中阳气虚弱不足的病机,以及“温补胃中阳火之衰”的调理方法。②病机术语:指胃阳偏盛所致的实火病机。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水虚”(《三消论》)。此处“阳火”特指胃阳偏亢所致实火的病机,以及“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的调治路径。③运气术语:基于天干分阴阳之规定,“丙”为阳干,所主之“火”称为“阳火”。如“丙辛合为‘水运’,丙阳火,娶(配、配合)辛柔(阴、阴柔)金”(《伤寒直格·十干夫妻配合成五运》)即是其例。
刘完素认为,天地万物皆遵循“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惟水火既济”的法则(《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阴阳论》)。这一理论借用了《易经》第63卦“既济卦”之卦名、卦象及卦义,用以阐释人体心肾、阴阳、水火之间相济相制的和谐关系。“既济卦”的卦象结构为“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刘完素将其特点概括为“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其卦义体现为“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水火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即“火上有水制之,则为既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这种状态象征着天地万物阴阳和谐之最佳状态,也是卦名“既济”的由来,同时成为刘完素提出“水火既济”医学术语的文化源头。在医学层面,“水火既济”被用来概括人体心肾、阴阳、水火或左右肾之间和谐有序的生理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水在火下,不能制火”的“未济”状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便会引发种种“水火失济”之病证。临证则需判定具体病机:若“左肾不足”则“济之以水(肾阴)”;若“右肾不足”,则“济之以火(命门之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因此,“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序》)成为养生保健的基本遵循。以上即为刘完素所论“水火既济”之始末。
“人火”与“龙火”是刘完素引用唐代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语中的病机术语。《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法明标本篇》载:“病小犹救人火,火得草而焫,得木而燔,得水而灭。病大犹救龙火,然火得湿而焰,得水而燔,以人火逐之,其火自灭尔。”从上述语境辨析得出:“人火”指火热邪气较轻、对人体脏腑机能损害较小的病机;“龙火”则指火热邪气较重、对人体脏腑机能伤害较大的病机。
刘完素基于五行“亢害承制”和“过极则反”的理论,提出了“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序》)的观点。“水、火”的本义原为五行涵义,但刘完素在阐释临床具体病机时,将其引申为阴阳、寒热之义。例如其在解释伤寒泻利时,指出粪便“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此处“火”指阳热亢盛之病机;“水”指“色黑”粪便等“假寒”之象形成之机理。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将“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病机称为“火极似水”的理论源头。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常以“水善”“水智”“火恶”“火愚”等特殊修辞表达其独特的论“火”立场。其中“水智”“水善”,反衬“火愚”“火恶”,以“火”之“恶”“愚”,强调“火热”病机对人体生机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语境下所论病机之“火”的内涵迥异。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水善”喻指神情安静,心志平和,人体之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就会和谐、康健;“火愚”喻指心神躁扰不宁,情志过极,脏腑气机郁滞而化火热,就成为人体患病的重要缘由。刘完素在进一步解释相关症状时说:“夫上善若水,下愚如火。故六欲七情,上善远(远:远离、避免)之,而下愚迁(注:迁,迁就。降格相就,曲意迎合)之。其梦中喜、怒、哀、乐、好、恶、爱之七情,非分而过,其不可胜者,寐则内热郁甚故也。”此处强调情志失调引发内热是致病关键。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谓:“是知水善火恶。而今病阳盛阴虚,则水弱火强,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善,指代人体属水的阴气。善去,指阴虚病机)恶发(恶,指代阳盛所致的火热邪气。发,发生、产生),骂詈不避亲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热之所生也,平人怒骂亦同。”文中以“水善”反衬“火恶”,强调阳盛或阴虚所致的“火热”是扰乱心神的主因,致使病人发生“骂詈不避亲疏”“喜笑恚怒而狂”等谵妄狂躁症状的病理机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火性燥动……火之极变……火之灾眚也。故火非同水,水智而火愚。其性暴速,其为病也,当胸中热、嗌干。”《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热论》又云:“盖诸热之属者,心火之象也……是以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句中通过“水智”“水善”与“火愚”对比,皆是为了突出“心火”(心系的实热、实火)是致人疼痛、疮疡、胸中热、嗌干以及发病“暴速”诸症之病机。此处言“愚”,亦意在凸显“心火”的致病作用和机理。
刘完素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也”与“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的重要观点,这是中医学“五志化火”病机术语发生的最早论述。所谓“五志化火”,又称“情志过极化火”,属于“内生火热”病机类型之一。该病机是指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致使脏腑气机运行紊乱而变生的火热病机,进而引发各种内生火热病证。
《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的“七情”“五志”是机体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也是脏腑精气活动的外在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素问·宣明五气》亦言,“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当人的情志失度,“七情”“五志”过极或抑郁时,必然导致脏腑精气活动紊乱而变生疾病。《素问·举痛论》所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正是情志致病的典型例证。
刘完素正是基于脏腑精气为“七情”“五志”发生物质基础的认识,故而提出“七情、五志”过极,便会导致脏腑精气活动紊乱,气机郁滞而化火的重要学术观点。如其所说,“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为了论证“五志所发,皆为热”(《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的观点,其以临床实例说明:“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
为了从更深层次论证“七情”“五志”化火生热的机制,刘完素还列举并分析“卒倒,无所知”等病证,认为其病机在于“将息(调养、保养)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这一论述从阴阳盛衰角度揭示了“五志过极为热”的形成机制。
刘完素创立的“五志化火”“情志过极化火”理论,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黄帝内经》中,“火郁”原为运气术语,本意是指“火运之气”郁滞,待时而发灾害性气候,即所谓“郁极乃发,待时而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于“火运之气”郁滞至极,就会爆发火热邪气,易伤人体而引发心系疾病流行,故经文制定“发之”之法予以治疗,此即“火郁发之”的本义。刘完素基于心为阳脏,五行属“火”之观念,将“火郁”引申为导致心、小肠、三焦发病的机理(《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热类》),认为“火郁”是引发“民病少气,疮疡痈肿……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等病证的核心病机,均可用“发之”之法治疗。所谓“火郁发之”,即“解表发汗,令其疏散”之法(《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抑怫郁发篇》)。在此,刘完素将运气术语之“火郁”化用为人体病理状态下“火邪、热邪郁滞”的病机术语,使“火郁发之”成为治疗脏腑火热郁滞病机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如李杲)也都沿着这一思维路径,将“火郁发之”之法广泛用于治疗脏腑火热郁滞病
“小心”与“命门”二词均出于《黄帝内经》,其内涵在医学史上经历了重要演变。
“命门”,分别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灵枢·卫气》3篇,原指人的“眼睛”。《难经·三十六难》云:“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秦越人赋予“命门”以“脏”的内涵,认为人之右肾为命门。魏晋至唐宋时期,此说仅限于研究《难经》的著述,其他医籍则甚少涉及,直至刘完素重视“命门”的内容,才再次以“脏”的内涵进入医家的视野。
“小心”见于《素问·禁刺论》,历代注家解释不一,争议颇多,主要有以下9种看法。①指心、心脏。王冰认为,“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也也
刘完素首创“小心”即“命门”观点,指出“相火,‘小心’之源也,是知相火包络是‘小心’,‘小心’便是右肾命门也”;又说,“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便是心包络之脏,以应手厥阴之经,与手少阳三焦合主表里。二经皆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通明形气篇》)。其明确指出“右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难经》止言‘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然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脏”(《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自刘完素提出“小心”即“命门”,“命门”即“右肾”,主人身“相火”之学术主张后,明代张介宾、孙一奎、赵献可皆宗其说,随着医界对肾脏功能的重视,命门知识亦进入新的研究阶段。此中惟张介宾的论述影响最为深远,认为“命门者,为水大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又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自此之后,命门理论逐渐丰富和充实了肾阴、肾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鉴于刘完素是中医理论发展进程中“主火学术流派”的先驱,因而文中对于原著中初创的论“火”术语或论“火”有独特见解的10组涉“火”术语,给予相应的辨析。
参考文献
张登本,杨宗林.基于《黄帝内经》考辨李东垣所论之“火”[J].中医药通报,2024,23(12):1-6. [百度学术]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76. [百度学术]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注释(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53. [百度学术]
傅贞亮,杨世兴,张登本.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9. [百度学术]
熊月姮.浅析“七节之旁,中有小心”[C]//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12-15. [百度学术]
李今庸.《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07,6(2):1-2. [百度学术]
森立之.《素问》考注(下)[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41. [百度学术]